中棉所58(原系号中501)由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抗虫棉育种中间材料SGK中27为母本,以常规棉92-047为父本杂交,并施以生化辅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育而成。2004-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夏棉品种区域试验,2005年被推荐提前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夏棉品种生产试验。2005年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证书,证书号为:农基安证字(2005)第220号,同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99--103天。茎秆坚韧,抗倒伏,茎色青紫,绒毛多;开花结铃集中、较强,铃偏大;出苗好,苗壮,前期长势旺,后期不早衰;植株塔型,株型紧凑,叶片中等偏小,叶色浓绿,缺刻深;株高70.cm,果枝节位为第6节,单株果枝数11个,单株结铃数17,单铃重可达6.1克,平均单铃重5.3克,籽指10.6克,衣分41.9%。麦克隆值4.06,整齐度84.24%,纤维平均长度29.8mm,比强度27.32cN/tex,反射率75.68%,伸长率7.56%,黄度8.62。枯萎病指2.69,黄萎病指33.86,为高抗枯萎耐黄萎病型。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夏播棉组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194.2公斤、67.9公斤和63.7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23.2%、9.9%和11.8%。200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8.1公斤、73.4公斤和70.1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20.6%、11.0%和13.2%。2004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平均单产370公斤,高产田块亩产可达410公斤,单铃重可达6.5克,霜前花率98%。2003年在黄河流域我公司按排的生产实验中,平均亩产籽棉280公斤、平均亩产皮棉为117.32公斤,霜前花104.42公斤比对照中棉所42增产21.46%高产田块亩产籽棉可达335公斤,比对照中棉所42增产31.6%,霜前花率89% 在4个参试品种中居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在5月25日小麦行间套种或5月5日育苗、麦收后移栽。
2、苗期田间管理:麦棉套种,麦后要及时灭茬,灌提苗水,施提苗肥;油菜茬或麦后直播棉田要及时间苗、松土,促苗早发。间苗时应特别注意:“去壮苗,留弱苗,田间纯度”。(短季棉苗期长势较弱。中晚熟品种和变异株长势较强。在苗期间苗时应去除叶片肥大长势明显突出的杂株,以纯度,确保高产)。
3、密度:5月25日播种的田间密度为3500株--4500株/亩,留果枝12个/株。每推迟一天播种田间密度应增加200株,推迟播期后应适当减少果枝数,适时打顶确保霜前花率。
4、化控:初花至花铃期喷施缩节胺2-3次,每次每亩用原粉0.5-2.5g兑水20-40升,涝年和长势旺的棉田应适当多喷,旱年和长势弱的棉田适当少喷或不喷。
5、合理调配肥、水:应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饼肥30-40kg,磷肥30kg,尿素20kg;苗期追施尿素7.5-10kg/亩,盛花后期施尿素20-30kg/亩,钾肥15-20kg/亩(钾肥可以防止落铃增加单铃重)每次施肥后要及时灌水。
6、防治虫害:对一代至三代棉铃虫一般不需要防治,但当百株幼虫达到15头,或百株三龄以上幼虫10头时,应采取化学防治。对棉铃虫以外的其它棉田害虫,如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甜菜夜蛾等应及时防治。
质量标准执行:GB-4407.1-2008
纯度% | 净度5 | 发芽率% | 水分% |
≥95.0 | ≥99.0 | ≥80 | ≤12.0 |
火爆农资招商网[中创-中棉所58],可直接给该产品留言获取厂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