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很多人对怎样防治小麦赤霉病都不是很清楚,下面火爆农资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让大家更清楚小麦赤霉病的来龙去脉。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即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环境条件,就会加重赤霉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或小麦密植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大。
总之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的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同时气温保持在 15℃ 以上,麦田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将有利于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同时,还会导致赤霉病菌田间侵染时间延长,传播迅速加快,发生程度加重。如果5月初降雨,利于赤霉病发生,望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简单地说,防治赤霉病,一要搞好田园卫生,玉米、小麦秸秆,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一定要及早翻耕灭茬。二要加强预测,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喷药保护。
过去多用25%多菌灵(苯并咪唑44号)可施性粉剂每亩150~2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70~100克/亩。由于连续使,部分地区的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
近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提出可以使用戊唑醇和咪鲜胺与多菌灵混配或轮换使用。具体计量为: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250~500毫克/升)、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100毫克/升)。如果使用其他剂型,如6%戊唑醇微乳剂、45%扑霉灵(咪鲜胺)乳油,可以按有效成分浓度配置药液。复配的药剂如42%苏康1号(甲·醚)可湿性粉剂和36%田茂(多菌灵+咪鲜胺)可湿性粉剂。一般掌握在小麦抽穗率到10%时喷药,如预报有雨,可抢雨前打药。由于南方小麦抽穗扬花期经常下雨,要抢晴天防治。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整齐程度和天气状况,有些地方要间隔7天,连续防治2次。
小麦赤霉病的药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药剂共248个(截止2013年3月)。其中登记数量较多的为多菌灵(97个登记证)、甲基硫菌灵(50个登记证)、多。酮(35个登记证)、福美双(21个登记证),占到了总登记证数量的81.85%,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14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三唑酮、硫磺、福美双、己唑醇、井冈霉素、咪鲜胺、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蜡芽菌、氟环唑。
以上就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全部内容,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怎样防治小麦赤霉病也会有更多的了解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了解更多小麦病害防治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