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大葱霜霉病怎么防治,大葱霜霉病防治方法

大葱霜霉病怎么防治,大葱霜霉病防治方法

编辑:珍珍  发布时间:2015/11/7  浏览次数:13404  信息分类:农药招商

大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料之一,并且经常食用大葱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大葱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霜霉病的侵袭,影响大葱的生长,那大家知道大葱霜霉病应该怎样防治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全株染病的越冬大葱,停止生长,株高降低;叶片加厚、黄变而弯曲。春秋 阴雨连绵时,可形成白色霉层,黄变枯萎。再感染的大葱,叶片和花梗上出 现黄白色长椭 圆形大病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后变为绿色或暗紫色。严重 时,病株呈淡黄色枯萎。该病斑上生出杂菌后,有时还形成黑绒状霉层。

大葱霜霉病症状

霜霉病有系统侵染和局部侵染两类,病株症状特点不同。系统侵染的病株是 由土壤和种植材料传带的病菌侵染所形成的,表现出全身性的症状。局部侵 染植株只在被侵染部位出现症状。 大葱被病原菌系统侵染后,病株矮化,叶 片扭曲畸形。潮湿时在叶片与花茎表面形成一层疏松的绒毛状霉层,白色到 淡紫色。干燥时叶片变为污白色或淡黄色,逐渐枯死。

有时只有叶片部分发病,变白枯死。局部侵染的叶片和花茎上,产生卵 圆形、圆形病斑,大小不一,白色或淡黄色,边缘不明显,潮湿时表面生绒 毛状霉层,干燥时变为枯斑。叶片中下部发病,则叶片上方下垂干枯。霜霉 病的诊断特征为病斑黄白色,表面生有白色到淡紫名绒毛状霉层,病叶软化 易折。后期病部有时孽生腐生性真菌,出现黑霉,需注意鉴别。

大葱霜霉病发生规律

田间病残体中的病菌卵孢子和鳞茎中的潜伏菌丝体为主要初侵染菌源。卵孢 子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可存活数年。葱类种子中有菌丝体潜伏,种子表面也可 粘附卵孢子,但带菌种子能否传病尚未有定论。越夏或越冬的卵孢子以及鳞 茎传带的菌丝体都能侵染幼苗,形成系统侵染病株。

秋播葱苗染病后,菌丝在秋冬季节随生长点在体内蔓延,2~3月间即出现系 统侵染症状。病部陆续产生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随风雨和昆虫 传播,接触叶片,在叶面水滴中萌芽,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形成局部侵 染。叶片和叶鞘发病部位的病菌向基部蔓延,引起鳞茎感染。孢子囊随雨水 降落在土壤中也能侵染鳞茎。在适宜条件下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形成大流行 。

凉爽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原菌发育和病害发生。气温l5℃左右,降雨较 多时有利于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东北地区5~6月份)持续阴雨或经常出 现重雾、大雾时,霜霉病可能大流行。地势低洼、大水漫灌、密植和生长不 良的地块发病尤重。夏季温度高,发病受抑制。秋季发病程度也与雨量成正 相关,灌水不当也诱使发病加重。秋季病重田块,翌年春季发病也重。

大葱霜霉病防治方法

一、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或轻病品种。假茎紫红、叶管细、蜡粉厚的大葱品种发病较轻

2、发病地避免连作,实行3~4年轮作。保持田园卫生,收获后病残体,及时深耕。

3、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的肥沃壤土做苗床和栽植地。

4、雨后及时排水,土壤湿度高时,浅中耕散墒。

5、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定植时淘汰病苗,早期拔除田间系统侵染病株,携出田外烧毁。

二、化学防治

苗期和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 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 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10天喷1次, 连喷2~3次。大葱叶面有蜡粉,不易着药,为了增加药剂的粘着性,每10千 克药液可加中性洗衣粉5~10克。

关于大葱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就给大家介绍结束了,想必大家对于大葱霜霉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小编的这篇文章对于大家及时做霜霉病的防治有所帮助。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火爆聚势新媒体,六重豪礼助落地!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