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玉米水灾后咋补救,玉米水灾后急救措施

玉米水灾后咋补救,玉米水灾后急救措施

编辑:刘宽  发布时间:2016/7/13  浏览次数:5858  信息分类:种子招商

近期,多地大雨造成玉米涝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继而影响了玉米的产量,这是众多地方农民用户担心的问题,那玉米水灾后咋补救呢,玉米水灾后急救措施是什么呢,下面本文详细为大家介绍。

玉米水灾后咋补救

倒伏较轻的玉米,不用扶,植株自身调节能力强,随着植株的生长,它们自然就会直立起来;对于倒伏严重的,可雨后地面稍干时,采用人工的办法扶直。两人一起操作,其中一人抓住玉米植株较上部位拉起,另一人在根部培土;对于茎折断的地块,要尽快把折断植株出田间以免腐烂,影响正常植株生长。

及时补肥,倒伏后的玉米由于光合作用差,生理机能受到扰乱,影响生长发育。对于只追一次肥的田块,可再追一次肥。如果次追肥未施磷钾肥,应以磷、钾肥为主,次追肥已施磷钾肥,应结合大喇叭口期追肥,亩施尿素15~20公斤,以利增加产量。

注意防治病虫害,玉米倒伏后更易发生病害,要注意查治。对于叶部病害,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还有的农民提出,是否可以毁种其它作物等。肯定地说这样做是不可行的,在没有确定玉米植株不可救药之前,千万不应放弃,毁种有点盲目,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才对。

水灾后玉米补救措施

1.疏通地头厢沟、围沟和腰沟,及时排除渍水,促进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2.及时清理泥沙和扶苗,对被泥沙捂盖、水泡、倒伏的玉米苗,及时进行清理和加固扶正。

3.加强中耕松土及培土,破除土壤板结和杂草,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和防止玉米苗倒伏。

4.及时追施肥料,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对受淹时间长、渍害严重的田块,在施肥的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恢复生长。

5.受淹玉米易发生大小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及时对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

6.查苗补苗,确保全苗。以稠补稀。对缺苗断垄的田块,通过匀稠补稀、匀大补小,保持合理的作物密度和整齐度;注意尽量采用同一品种以商品质量。严重受灾绝收的田块,抢时重新播种或改种。

当先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那玉米孕穗期该怎样管理呢?

玉米孕穗期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孕穗期大致时间是6月20日到7月25日,时间为1个月左右,可见叶9-21片,展开叶6-20片。这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旺盛、丰产栽培关键的时期。此时期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1、中耕除草:田间主要作业是深松铲耥,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消灭杂草,提高地温,有分蘖及时去除。

2、水肥管理追肥:6月下旬结合中耕,利用深松深施肥机械亩追尿素20-35千克。追肥覆土后,及时浇足水,浇水结合耥地追肥进行,浇水量视雨水情况而定,切忌水量过大,以免造成拔节期间玉米徒长。玉米孕穗期气温高,植株生长迅速,需水量大,要及时浇水。特别是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缺水会造成雌穗小花退化和雄穗花粉败育,影响产量。

3、玉米螟防治:拔节期后,根据当地虫情调查情况,在玉米螟产卵初期,采取释放赤眼蜂防除玉米螟;大喇叭口期采取自走式高架喷雾器喷施高效低毒残留期较长的药剂防治玉米螟。

4、化控防治,抑制倒伏:现在玉米种植密度较大,植株过高易发生倒伏,所以采用化控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玉米大面积倒伏。在玉米6-11片展开叶时喷洒玉米健壮素,以抑制植株节间过长、塑造丰产株型。但要严格控制药剂使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发生药害。

现在相信大家对水灾后玉米咋补救,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议水灾后,玉米种植户加强管理玉米的种植,为玉米的丰收做好基础。玉米水灾后咋补救,玉米水灾后急救措施相关信息就详细介绍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火爆聚势新媒体,六重豪礼助落地!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加入收藏】 文章标签:玉米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