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稻瘟病在各地均有发生,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技术、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那究竟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下:
稻瘟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其中,稻瘟病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带菌种子播种后,即可引起苗瘟。
病稻草上越冬病菌,翌年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若遇降雨,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分生孢子传到稻株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直接入侵表皮。
菌丝的发育与分生孢子的形成均以25~28℃为适宜。病菌侵入寄主所需时间,28℃下8小时,24℃下6小时。从侵入到病状出现的时间为9~10℃时13~16天,17~18℃时为7~9天,24~25℃为5~6天,26~28℃时为4~5天。
出现病斑后,在气候适宜时,病斑上又大量产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病菌相互传播侵染机会较大,故加重为害。同时,叶片(特别是倒2、3叶)病斑上形成的孢子是引起穗颈瘟的主要菌源。
稻瘟病的发展,与品种抗性、栽培条件、地区气候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山区及沿海地区晚间垂露早、露点大,从入夜至翌晨的大气温度常处于饱和状态,气温常维持在22~26℃之间,特别适合于稻瘟病的入侵和流行。
品种抗病性与稻瘟病的发展为密切。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籼稻较粳,糯稻抗病,抗病品种(如E两优476)可抑制病害的发生。
稻瘟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稻瘟病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中要特别注重水、肥管理。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氮肥早施,并控制用量,增施磷钾肥,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生物防治
在叶瘟未发病或刚刚开始发病时喷药,选用生物药剂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10~12克/亩,兑水20公斤,均匀喷雾。
化学防治
防治稻叶瘟要在未发病或刚刚开始发病时喷药,穗颈瘟要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两个关键时期,各喷药1次预防。药剂可选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或40%稻瘟灵乳油130毫升/亩;或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爱可)50~70 ml/亩;或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15~20。
此外,喷打防治稻瘟病农药的时候,应注意避开水稻开花期,并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3点之后喷药,以免影响水稻授粉。喷雾时尽量使用喷雾效果好的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或飞机航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