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编辑:小丹  发布时间:2017/4/10  浏览次数:27786  信息分类:农药招商

近日,小麦开始抽穗扬花,但安徽、江苏、湖北地区进入连续阴雨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赤霉病可能又要来了,而且会比去年来的更凶猛,那么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呢?

为什么有的地方年年防小麦赤霉病,却总也防不住呢?这就跟赤霉病的发生有关系了,赤霉病属于花期侵染病害,而且靠风雨传播,齐穗-扬花初期预防性用药十分关键,一旦发生基本上很难防治,而生产上大家往往对赤霉病的发生不是十分了解,凭着经验见病才打药,因此往往难以达到防治效果。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赤霉病发生的整个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齐穗-扬花初期用药。

小麦抽穗后如果天气晴好2-4天就可以扬花,一般麦穗中部先开花,然后是上部,是下部,花先是黄色(第1天),而后变成白色(第2-3天),当小麦花变成白色后说明授粉已经完成,随后白花掉落。

在抽穗扬花的过程中,小麦的鳞片吸膨胀,迫使颖壳张开,花药伸出颖壳(我们看到的黄花),花粉囊破裂散粉,柱头接受花粉完成受精(花药逐渐变成白色)。

当授粉完成后,小麦向籽粒中供给营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浆,灌浆后再乳熟也就形成了我们终看到的麦粒。

而在小麦开花授粉过程中,花药除了可以让小麦受精外,同时也为小麦赤霉病的病原孢子萌发提供温床(小麦赤霉病孢子一般只能在凋落的花药上萌发),所以当小麦扬花后一旦遇到阴雨天,湿度合适,此时花药还挂在小麦穗上尚未掉落,为赤霉病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近年来赤霉病菌源数量连年增加,如果未及时用药防治,赤霉病病原即可侵入到花药中,先进行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到小麦小穗上,进而赤霉病逐渐发生、发展、流行。

散落的花药为赤霉病孢子提供了萌发的温床,赤霉病孢子萌发后逐渐侵染小麦小穗继而发生、发展,当多个孢子孢子聚到一起的时候,可形成红色粘稠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赤霉,小麦赤霉病如果严重发生,则会直接影响到灌浆,麦粒基本上都是空瘪的。这就是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大幅度减产的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单个孢子近乎无色,聚到一起呈现粉色粘稠状——赤霉。

当赤霉病发生较轻,或者用药控制住后,就会出现上图所示,麦粒顶端被侵染的情况,这样的麦粒虽然有产量,但是由于其含有毒素,吃了以后就会导致中毒。

赤霉病发生较为严重,或者发生后未及时用药防治,小麦的整个麦粒都会感染赤霉病,这样的麦粒基本上没什么产量,而且毒素含量会很高。

到了成熟期,小麦发生严重的麦穗瘪粒多,而且发生霉变的麦粒多。

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接下来说下防治,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小麦赤霉病属于花期侵染病害,主要靠散落的花药提供营养进而萌发,因此只要在这个时期有效的阻隔小麦赤霉病孢子侵染到花药上就可以了,后期花药往往随风或者自然掉落远离麦穗,即使赤霉病孢子侵染到花药上对小麦麦穗的整体影响就不是很大了。

因此如果扬花初期有效用药,药剂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到花药上,赤霉病也就得以防治住了,在防治过程中,整体用药宁早勿晚(尤其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如果抽穗扬花期有雨,一定要做到雨前用药,雨后补喷。至于用药,现在选择比较多,但是提醒下大家,由于是花期用药,因此赤霉病的药剂要活性高、药效好、对小麦开花授粉刺激小,而且持效期要长,提前使用可以有效预防。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发生初期使用可以快速控制病情发展,去年使用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整体上防效不错,至于其他的药剂,大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即可如果有更好的防治经验或者药剂推荐,不妨一起说说。

再次提醒下大家,今天赤霉病很可能大发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赤霉病,抓住防治要点,科学的防治。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火爆聚势新媒体,六重豪礼助落地!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