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生根剂里都有啥,生根剂使用注意事项

生根剂里都有啥,生根剂使用注意事项

编辑:刘帅  发布时间:2017/8/11  浏览次数:5159  信息分类:化肥代理

根系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养根护根也越来越受大家重视。近年来,生根类的产品也运用越来越广泛。生根剂类品种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以植物生长调节剂起主要作用的产品,使用不当常会引起作物“只长根,不长果”,严重的甚至出现早衰现象。下面详细介绍什么是生根剂,生根剂里都有啥,生根剂使用注意事项。

什么是生根剂?

凡是具有像内源生长素那样,促进生根的合成物质或者利于促进内源生长素形成及抑制生长素分解的化合物,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生根,这些物质统称为生根剂。

生根剂里都有啥?

通常来说用于生根的调节剂有萘乙酸(钠)、吲哚乙酸、吲哚丁酸(钠或钾)、萘氧乙酸、苯酚化合物等。

吲哚乙酸

吲哚乙酸是早应用于农业上的生根剂,主要是促进不定根的产生。

萘乙酸(钠)

萘乙酸钠是常用生根剂,可用于浸种、沾根,浸插枝,具有增加直根数量的作用。

吲哚丁酸

吲哚丁酸的生理作用类似内源生长素,不易被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分解,生物活性持续时间长。主要用干促进植物扦插生根及移栽植物的早生根、多生根。

水杨酸

除了以上主要生根成分外,一些其他调节剂或物质也能促进作物生根。

水杨酸不仅能用于抗旱,其在促进作物生根方面也有很好作用。

其低浓度下可以促进根的形成,但由于药液易在植株体内运转,影响枝条的发育,应用的范围很窄。

矿物源黄腐酸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促进过氧化氢酶,抑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形成,促进生根。

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同时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多酚化合物、海藻多糖和大量的生长调节因子能促进作物种子萌发、提高作物长势和产量及改善作物品质,促进生根。

此外,还有矮壮素、诱抗素、多效唑、复硝酸钠、芸苔素内酯等也具有促根作用,就不逐一列举了。

生根剂的分类

①常规的生根壮苗剂

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等的单类化合物或者按照科学配比的上述几种化合物的混合。适用于苗期和生长后期的作物。

②生物菌与常规生根剂混配的复合型生根剂

如ABT生物菌生根粉,适用于结果初期及作物生长前期。

③营养元素与生物刺激剂类物质复配的生根剂类

如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此类结合上述两类的特点,在整个作物生长过程中均可应用。

使用生根剂的注意事项

施用时必须严格掌握药剂的配制方法和浓度、用药次数及施用部位。

掌握好施用时期,施用时期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发育阶段和应用目的。

必须与栽培措施相结合,生根剂类不能替代施肥,必须与合理的栽培措施相结合。

用生根剂对苗木进行灌根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习性、规格、树龄、检疫,种植地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性质、移栽细节等诸多因素。

救治受伤根系不能依靠常规生根剂,生根剂作用仅在与促根,根系受损严重往往难有效果。

,还想提醒广大农户,少用激素类的生根剂,营养元素与生物刺激剂复配的生根产品更值得推崇。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激素类的生根剂能促根不假,但大量施用会导致植物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如早衰各种问题。

其二,对施用时期和浓度要求比较严格,同时还需要配合肥料,并不是简单的施用就行。

其三,激素类的生根剂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生根剂作用范围

主要适宜于瓜果、蔬菜、棉花、苗木、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的育苗、分苗、移苗、定植阶段使用,效果奇特,性价比高。生根剂类与微肥、肥料不同,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但相辅相成。生根剂被作物吸收后注意及时的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以防脱肥。

有关什么是生根剂?生根剂的分类、使用生根剂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详细介绍到这里,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学习更多植保知识!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火爆聚势新媒体,六重豪礼助落地!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