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刚收的玉米如何储存?果断收藏!不看后悔!

刚收的玉米如何储存?果断收藏!不看后悔!

编辑:宇博  发布时间:2017/9/27  浏览次数:7773  信息分类:农资网

九月注定是一个果实飘香,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在忙着收玉米,每个人脸上都收获的喜悦。但收完玉米后就要忙着储存玉米,为防止玉米发生霉变,农民的收入,广大农民就必须要做好庭院降水和家庭储藏工作,避免玉米霉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如何的储存玉米吧!

一、玉米储藏特性

(1)玉米胚大,呼吸旺盛:

玉米胚很大,几乎占籽粒总体积的1/3,占籽粒重量的10%~12%。玉米胚部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吸湿性强,呼吸旺盛,呼吸作用是小麦的8~11倍。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所以当储藏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很容易生霉。玉米胚部含有整粒77-89%的脂肪,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首先从胚部开始。

(2)容易感染害虫:

危害玉米的害虫较多,主要有玉米象、大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印度谷螟、粉斑螟、麦蛾等。因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害虫一般先危害胚部。王米一旦感染了害虫,要比其它粮种严重得多。

(3)容易霉变:

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胚部吸湿后,在温度、水分条件适宜时,霉菌即大量繁殖,容易发生霉变。

(4)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

我国玉米产区在北方,每年玉米收获时天气已冷,故新收获的玉米水分较高。另外,由于同一果穗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导致玉米粒的成熟度不均匀,未熟粒较多,再加上脱粒时容易受损伤,破碎粒也较多。这样未成熟粒与破碎粒的存在,增加了玉米贮藏的难度。

二、严格做好粮情检查工作

玉米的储存,应做到一个“严”字,一个“细”字,一个“控”字。“严”指的是严把入库质量关,对入库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严格管理。“细”指的是认真细致检查粮情,认真细致搞好各项储粮措施。“控”指的是对仓温进行控制,把仓温降下来。

发现问题早汇报、早会诊、早处理。

粮情检查时,要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坚决杜绝麻痹大意、走过场。

(一)检查要求

1、对玉米粮情变化进行定期、定时系统检测(每周不少于2次),并借助感官鉴别等辅助手段,及早发现储粮隐患,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在边角、落点、高温点周围等重点部位增设测温杆,并做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人工检查测量粮温。

3、4-8月间,玉米易生虫、发热、霉变。季节转换期间,玉米易发生结露现象。在玉米储存的这两个关键时期,一定要加大粮情检查力度。特别是储存代储玉米的罩棚仓受外界气温影响大,更应格外注意。

4、高温季节进仓检查,宜选择上午8:00-9:00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并做到“快进仓、紧关门、速检查”。

(二)粮温的检测

利用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检测“三温”数据,温度异常点采用测温杆检测比对,结合其它粮情资料,分析找出粮温变化的原因,判定储粮是否。

每周一9:00前,粮情检测人员检测温、湿度数据,打印温度表交责任保管员。保管员对粮温进行比对分析,判断仓内是否有异常情况,经进仓检查比对后,填写仓储工作周报。当日下午召开粮情分析会,对粮情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和研究,并提出处理措施。

(三)水分的检测

原则上每月检测一次水分,但当玉米出现发热、结露等情况或通风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检测次数。在春、秋转换季节,重点检查水分转移情况。检测水分要分层设点取样,对易吸湿和粮温不正常部位应多扦取样品。检测时采取感官鉴定与快速水分检测仪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检测局部水分,也要检测平均水分,将所有检测结果认真分析对比,摸清玉米水分变化情况。

(四)虫害的检测

粮温低于15℃时,一个月至少检查一次;粮温在15-25℃时,15天内至少检查一次;粮温高于25℃时,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检查时,按要求设点分层取样,利用害虫选筛检查储粮害虫的虫种、虫期和密度。

储粮害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部位不相同,春季一般聚集在向阳部位或粮堆表层,夏秋冬季节逐渐下移,检查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确定检查的重点部位。

(五)粮堆发热的判断

发热是玉米储藏中常见的症状。玉米储藏期间,应对“三温”数据进行定时检测、仔细观察和认真比对,判断粮堆是否发热。

1、对同一仓房不同部位粮温进行比较。若某局部粮温高出其它部位粮温4℃以上,则该部位可能发生“发热”现象。特别是背阳面的某局部粮温高于向阳面粮温时,则该部位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2、与上次检查的温度结果进行比较。若此次粮温与上次检查之粮温比较呈现突然增高或温升速度加快(如每天升温超过2℃)现象,则可视为出现“发热”症状。

(六)感官检查

每次进仓检查时,应采取鼻闻、眼看、手摸、脚踩的方式对粮情进行感官检查。对粮堆表层、仓房四周、杂质集聚区等容易发生储粮隐患的部位,感官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1、用鼻闻仓内是否有异味。若有甜味或其它异味,则判断存在“霉变”情况。

2、用脚踏粮面感觉粮面松软程度。若发现粮堆表面发硬,则判断存在“结顶”情况。

3、用手抓粮粒感觉其干湿和软硬程度。若发现粮粒有潮湿感,则判断存在“出汗”或“结露”情况;若发现粮粒变软,则判断存在“吸湿生霉”的可能。

4、在进仓进行感官检查的同时,还应观察仓内和粮堆有无雨雪渗漏点、有无虫情及其它异常现象。

三、科学进行粮情控制和粮情处理

(一)预防结露

玉米的胚部较大,吸湿性强,吸湿后在适合条件下会导致发热和结露。害虫聚集部位、杂质聚积部位的玉米也容易发热和结露。另外,粮堆内各层温差和水分梯度差若较大也容易形成结露。在春夏、秋冬季节转换时期或气温骤升骤降粮温变化较大的时候,也是玉米结露多发季节。

1、尽量保持仓内玉米水分不高于标准水分,因为低水分粮食即使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也不易结露。

2、适时做好粮堆的通风和密闭工作,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排除仓内积热,秋冬季节应逐渐进行通风降温,减少粮堆内外温差,春季要及时进行密闭,防止外温影响仓温和粮温。

3、日常管理中要适时开关门窗,合理通风,防止因人为因素引起结露现象。

(二)防止外界害虫感染

1、确保仓门完好,如有损坏及时维修,防止仓外害虫通过仓门感染仓内粮食。

2、定期对仓房四周进行消毒,定期喷洒防虫线并确保有效,构筑防止外界害虫感染的坚固屏障。

3、保管员入仓作业时,要确保人身和作业设备上不带有害虫,如有害虫必须提前进行处理,防止人为因素感染。

(三)机械通风

当储粮出现发热、结露、吸湿等储粮隐患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通风降温或降水。就罩棚仓现有通风系统来看,通风宜采用大功率风机和压入式送风方式,通风过程中,粮堆表层受粮堆内部温度、湿度和水分上移的影响,有时会出现结露现象或结露加重现象,此时应继续通风,并在粮堆表层开沟挖塘或来回翻动粮面,直到结露消失。

需进行通风时,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制定通风方案。

(四)害虫防治

1、日常防护。

害虫繁育季节,在仓内粮面铺设麻袋,在麻袋上定期喷洒敌敌畏,可抑制害虫孵化,并对初发害虫进行熏杀。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害虫的趋光习性,在仓内安装有日光感应开关的荧光诱杀灯,对害虫进行诱杀。

2、化学熏蒸。

当仓内害虫大量发生时,须及时对储粮进行化学熏蒸,熏蒸可采取敌敌畏和磷化铝混合熏蒸的方法。敌敌畏和磷化铝的药性互补作用,可大大提高对抗性虫种的有效致死能力和程度,杀死仓内所有虫种和虫态,避免二次熏蒸。敌敌畏使用时宜用原液自然挥发,不仅能使药效持久,且劳动强度小。如采用常规方法敌敌畏加水稀释喷洒,则遇水缓慢分解,既降低了药效,又增加了仓内湿度,不予采用。

(五)应急处理

1、发热和结露的处理

①对发生在表层的轻微结露,可采取扒沟、翻动粮面等措施,利用自然通风排热。

②因季节转换期间温差过大引起的结露,在允许进行降水通风的温湿度条件下,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平衡温差,消除结露。

③粮堆中下层或局部发热、结露时,进行人工扒沟翻倒处理,并根据情况安装单管风机进行排湿热通风,降低发热、结露部位的温度和水分。如果是害虫聚集造成的“窝状”发热,除进行翻倒和单管通风处理外,还要进行局部熏蒸。

④当粮堆底部出现严重结露,无法在仓内解决的,应选择干燥而低温的天气进行倒仓处理。

2、结顶的处理

当粮堆结顶时,一般采取人工扒沟的方式疏松粮面,破坏结顶,并根据情况实施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促使内部的湿热尽快散发,避免发生生芽、发热、霉变等严重储粮隐患。如结顶情况较严重,可将结顶部位粮食取出仓外,进行晾晒处理。

以上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如何正确的储存玉米。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学习更多农资技术。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加入收藏】 文章标签:玉米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