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柑橘幼果迟迟不转绿怎么办?如何应对?

柑橘幼果迟迟不转绿怎么办?如何应对?

编辑:小贺  发布时间:2018/4/21  浏览次数:3909  信息分类:火爆农资招商网

近柑橘保果工作已经开始了,柑橘谢花后,幼果转绿快慢是衡量坐果好坏的标准之一。但是有很多果农向小编咨询:柑橘幼果迟迟不转绿是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呢?下面农资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柑橘幼果迟迟不转绿的原因

1.春梢过少或不老熟

资料显示,蛋白质占全氮75~85%时,柑橘花芽才开始分化,而随后的花蕾期、花期、幼果期以及膨果期,通通需要大量的有机营养。

我们都知道,有机营养的来源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春梢过少甚至不出梢时,树体所制造出来的有机营养将难以负荷花果期的消耗,以致于幼树生长受阻,转绿慢,甚至大量脱落。

而有春梢但不老熟,意味着它还没转为功能叶片,同样没办法制造有机物,反而在与幼果竞争,不断的消耗树体营养,保果困难。未老熟的新梢还会招惹大量的病虫害,情况更加严重。

2.树体营养不足

柑橘幼果的形成和发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有机养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矿质营养元素等无机养分。

柑橘花期,特别是开花多的树,氮素消耗量大,花期树体氮素不足则易造成花粉萌发后花粉管在花柱中不能顺利地伸长生长,从而影响正常的受精作用;若谢花后不及时补充肥,则易造成幼果发育时养分供应不足,幼果转绿慢,引起生理落果。

除氮素外,硼、锌、磷、钙等元素同样是柑橘开花坐果期迫切需要的,对花粉发芽率、花粉管伸长、坐果、果实细胞分裂期细胞壁的形成等方面作用明显。若有缺失,后果不难想象。

3.环割不当

像砂糖橘、贡柑等易落果品种,在保果时常用到环割,但环割过重(伤到木质部)或环割不当(如主干环割又未留生命通道),轻则影响根系对肥水的吸收,幼果转绿慢,叶片黄化;重则树势衰退甚至死亡。

因此,环割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完全割断皮层而又不伤及木质部为,弱树坚决不割,环割时机掌握在春梢接近老熟时,环割不要割整圈,建议使用螺旋状环割,留生命通道。

4.内源激素失调

柑橘开花坐果期内源激素对树体的调控十分重要,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能实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平衡,减少因枝果矛盾造成的落花落果和树体早衰。若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合成量不足等,会影响了幼果的尽快转绿,或使果柄产生脱落酸形成离层而引起落果。

除以上几点外,树冠过于荫蔽,特别是阴雨寡照时,内堂果转绿慢,幼果易脱落。还有长期的阴雨天情况下,未做好排水工作,根系会因长期积水而沤根,影响根系生长受阻,营养供应不足,也会出现幼果不转绿、落果等现象。

柑橘幼果不转绿应对措施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要促进幼果转绿需要从补充树体营养、促进春梢老熟、养护根系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及时追肥

柑橘幼果期需要氮、钾、钙、硼、镁、锌等关键矿质营养、有机质等,可通过喷施刺激剂叶面型,来迅速补充营养,配合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外源激素,调节树体营养平衡,加快幼果转绿,达到保果稳果的目的。

叶面追肥时也可与病虫害的防治同时进行,但要注意,避免因混乱搭配或浓度过大等原因造成不必要的落果。

促春梢老熟

春梢弱及春梢少的,以补充营养为主,次保果后,淋施根施型生物刺激剂,促进春梢生长,后叶面喷施磷钾源库,以加快转绿,形成功能叶,制造有机养分供给幼果。

养护根系

做好排水工作,避免长期下雨积水沤根;适时适量下肥,避免肥大烧根;谨慎环割,避免因操作不当伤根。若发现根系有部分受损情况,可及时通过根施型淋施生物刺激剂缓解,同时叶面追肥,稳住树势。

以上就是农资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柑橘幼果迟迟不转绿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想了解更多柑橘种植技术,可以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加入收藏】 文章标签:柑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