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清真菌病和病毒病如何分辨 防治方法

清真菌病和病毒病如何分辨 防治方法

编辑:小丹  发布时间:2018/12/28  浏览次数:1019  信息分类:农药代理

由于能够使作物生病的真菌是一些丝状体,细菌是单细胞,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他们的新陈代谢方式以及脾气秉性也有很大区别,那么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如何分辨呢?防治方法是什么呢?

真菌性病害特征:

1.一定有病斑存在于植株的各个部位。病斑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轮纹形或不定形。

2.病斑上一定有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颜色有白、黑、红、灰、褐等。例如黄瓜白粉病,叶上病斑处出现白色粉状物。再如瓜类与番茄灰霉病,受害叶片、残花及果实上出现灰色霉状物。

病毒性病害特征:

病毒侵入植物一般不会立刻杀死植物,主要是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

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如何防治?

80%代森锰锌

产品特点: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粘着性好,耐雨水冲刷,有效阻止病菌侵染和萌发;锰、锌微量元素对作物有明显促壮、增产作用。主要防治病害:柑橘溃疡病、疮痂病、青椒番茄疫病、黄瓜西瓜霜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等等。

50%氟啶胺

产品特点:新化合物、无抗药性,杀菌广谱、兼治螨虫,粘附力强、效果耐久,环保、出口便利。主要防治病害:柑橘红蜘蛛、锈壁虱、疮痂病、黑点病1500-2000倍叶喷,苹果炭疽病、褐斑病,辣椒疫病、炭疽病,马铃薯疫病、块茎腐烂病1000-2000倍叶喷。

吡唑醚菌酯

用法用量:一般果树一个生长季节打3遍,稀释2000倍,花期结束、坐果期、成熟前各打1遍,主要防治果树炭疽病、白粉病、沙皮病、疮痂病和黄叶,起到增色增产作用。

苯醚甲环唑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广泛用于果树、蔬菜、小麦、马铃薯、豆类、瓜类等作物,对多种真菌病害具有保护和作用,有效防治黑星病、白腐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等;用法用量:草莓白粉病每亩用10-20g,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1500-2000倍液,香蕉白粉病、炭疽病1000倍液。

12%松脂酸铜悬浮剂

产品特点:广谱无抗性,防治细菌病害,真菌病害高效;不诱螨,不会引起药害;高效又促生长,耐雨水冲刷,雨季用药。

用法用量:柑橘溃疡病预防期500-750倍喷雾,爆发期稀释300倍喷雾;柑橘炭疽病、疮痂病、沙皮病稀释500-750倍喷雾预防;柑橘青苔稀释500-750倍喷雾,与乙蒜素桶混使用;火龙果溃疡病、炭疽病稀释500倍喷雾预防;香蕉水肿病、炭疽病稀释500倍喷雾预防;茄科类青枯病、枯萎病、溃疡病稀释500倍喷雾预防;瓜类青枯病、枯萎病稀释500倍淋根或灌根,霜霉病、疫病发病初期稀释500倍喷雾。

47%春雷王铜

产品特点:保护和双重效果。

用法用量:柑橘溃疡病、疮痂病500-750倍液喷雾;黄瓜霜霉病90克-100克/亩喷雾;荔枝树溃疡病600-750倍液喷雾。

77%氢氧化铜

产品特点:,对作物,不易产生药害,杀菌广谱,同时防治多种真菌、细菌病害,不产生抗性,药效持久,耐雨水冲刷。用法用量:柑橘溃疡病400-600倍喷雾,葡萄霜霉病400-600倍喷雾,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732.5-2310克/公顷。

77%硫酸铜钙

用法用量:柑橘溃疡病400-600倍液喷雾,番茄溃疡病26.25-56.25克/公顷喷雾,葡萄霜霉病1100-1540毫克/千克喷雾。

以上是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想了解更多农药相关知识,可以关注:huobao3456tv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火爆聚势新媒体,六重豪礼助落地!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