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要闻】安徽淮南市生产托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要闻】安徽淮南市生产托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编辑:小贺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次数:770  信息分类:农资招商网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创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引导分散农户接受农业服务组织提供的统一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走出了一条符合淮南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土地流转”到“生产托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过去,主要通过土地流转推动统一生产,种植大户与农户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实现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近几年,流转大户大幅减少。经初步统计,目前淮南市基本没有流转5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000亩以上的也较三年前减少了50%。

相比风险转移更集中、成本更高的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农民通过生产托管建立的服务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机制和经营体制更加灵活。从2010年起,淮南市开始探索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初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开展试点,主要是通过推进土地托管和农业机械化,为小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2013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淮南市又进一步提出了“六统一”“八统一”,加快向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变。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淮南市迅速把思路转变到“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生产托管”上来,把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生产托管工作主体。

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手接收农户生产委托,一手联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让农民省心省力省钱。2019年,在凤台县有20个村参与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托管面积近5万亩。今年,淮南市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托管实施范围,目前已经有寿县、凤台县、田家庵区、潘集区72个村的农户与村集体签订了委托生产协议,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近12万亩。

从逐步推进到全面展开

十年的发展历程,淮南市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呈现出三大特点。

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提升了组织、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以稻麦轮作为例,每亩地增加收益约470元。

规模经营迅速发展。通过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不断扩大服务面积,延伸服务链条,实现“种、收、烘、售”全产业托管。农业生产托管的面积从10万亩(单季)发展到320万亩(单季),服务组织从100多家发展到近3000家,服务环节从“五统一”发展到全程的“十二统一”,服务对象从原来的以市内为主甚至拓展到国门以外。

农村劳动力加快释放。托管模式使得外出打工农民不用再牵挂地里粮食,农忙季节也不用回来帮助种收,增加了农民打工收入,把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试点探索到稳步提升

淮南市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龙头,抓土地、做服务、带小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就是为了坚持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通过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面貌。为此,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主导地位,加大统筹力度。以生产托管为抓手,整合农业农村各类扶持项目资金,如深松深耕、稻谷补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推进农业生产统一经营。

简化补贴程序,推动权力下放。把握规模经营主方向,坚持质量提升总要求,加强分类指导,赋予县区更大主导权,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落细落实。

坚持龙头带动,促进资源整合。牢牢抓住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个龙头,吸引农资生产商、银行保险、加工企业、服务合作社,推动各类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

加强试点示范,推广典型经验。深入开展调研,总结试点经验,宣传典型案例,加大对统一生产经营试点的推广力度,逐步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模式覆盖面。

(来源:淮南市农业农村局)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加入收藏】 文章标签:农业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