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资新闻 >> 【要闻】努力开创“十四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

【要闻】努力开创“十四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

编辑:小贺  发布时间:2021/12/15  浏览次数:921  信息分类:农资代理

为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促进旱作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旱区稳粮增粮,2021年12月10日,全国农技中心以网络视频形式举办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指出,今年全国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大灾大疫之年实现粮食增产,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其中旱作节水农业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得益于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粮食效益较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增加的玉米播种面积大部分来自于旱作雨养区;二是得益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增产贡献,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为70.3%,该四省(区)都是旱作农业的主要区域。灌区稳,则全国稳;旱区增,则全国增。灌区粮食产量相对稳定,是稳粮的基础;旱区无论播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提升的空间都很大,旱作农业是全国粮食增产的关键。今年粮食增产,充分说明了旱作节水农业的极端重要作用,并给予我们四点重要启示:旱作节水农业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股”、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及时雨”、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落实国家相关重大战略的“先手棋”。

培训班强调,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四水四定”要求,更是亲自前往山西、甘肃、宁夏、山东等旱作农业生产调查指导,就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国家密集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等四个重大规划,对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做出安排部署,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集成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和农业用水管理。

四个重要规划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指南针,也是节水农业职能建设、事业发展和项目推进的根本依据。各地要深刻领会、深化认识、提高站位,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奋力开创“十四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培训班要求,下一步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争取“十四五”旱作节水农业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抓好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创新。现代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单一的“好技术”,更需要一揽子的“好方案”,要能解决区域共性关键难题。要针对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缺水、东北井灌稻和华北地下水超采等重大问题,不断集成创新重大关键技术模式,解决突出问题。

二是抓好土壤墒情监测建设。加快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尽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业大县全覆盖。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完善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针对性、时效性,为推进因墒适水种植、农业抗旱减灾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三是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积极对接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及时跟进,同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切实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四是抓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加快2021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执行进度,按照工作要求完成项目任务,推动旱作节水农业绿色转型。

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就中国旱作农业发展展望、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陕西省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硝基水溶性肥料创新发展以及“十四五”节水农业相关政策要求及下一步工作考虑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全国31个省(区、市)节水农业工作负责人及技术骨干、有关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共500多人参加培训。

(来源:节水农业技术处)


火爆农资招商网官方微信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加入收藏】 文章标签:农业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册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火爆农资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