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降雨比较频繁,玉米田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瘤黑粉病的发生(适宜温度为26℃~38℃),提醒广大农户,要注意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均可感病,尤其是抽雄期表现较为明显。近期,在河北省深州市已发现有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真菌性病害,在玉米果穗、雄穗、茎、叶和叶鞘等部位都有发生,形成膨大病瘤,引起死苗和空秆,对产量影响较大。因此,了解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才能更好的预防,减少产量损失。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特点
茎秆和雌穗感病后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初为浅绿色或白色,肉质多汁,后逐渐变为灰色,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扩散后继续传播病害。
叶部受害后,瘤状物多产生在叶片中脉两侧及叶鞘上,在未出现病瘤前先形成褪绿斑,小而多,然后产生豆粒大小瘤状物,成串生,病部肿大突起。
雄穗上小花受到侵染时,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聚在一起。
果穗感病时,全穗或局部形成肿瘤,体型较大,突破苞叶而外露,外包有肉质膜。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状态。
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的应采取以减少菌源、预防为主的综防措施。
1.减少菌源清理田间病残体,秋季翻地。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应实行2-3年的轮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发现有病瘤的植株要及早割除,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避免偏施氮肥,适时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药剂拌种亩用2%戊唑醇干湿拌剂10克拌种或者用种子重量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4.进行人工取除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乱扔、乱倒。
5.在玉米抽雄前10天,用福美双、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喷雾防治,可减轻其侵染为害。
6.其他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用粉锈宁、三唑醇、烯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等进行药剂拌种,拌种药量一般用种子量的0.2%-0.3%。
玉米生长期间在病瘤未出现前,喷施15%粉锈宁、或10%烯唑醇或7.5%禾果利20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