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坚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保障粮食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和乡村产业振兴筑牢“耕”基。
该市耕地总面积497.97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7.41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4个,总建设面积333.2万亩,改造提升面积8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67.3%。
“2019至2023年,实施项目125个,总投资19.87亿元,共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86.3万亩,改造提升面积8万亩。”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柏发哨介绍,2024年,全市在建高标准农田26.65万亩,其中新建8.05万亩,改造提升18.6万亩,总投资7.32亿元。
强化资金保障、强化项目管理、强化后续管护……淮南市采取“三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逐年增加,投资强度也逐年提高。”柏发哨告诉记者,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19为11.9万亩,随后逐年增加,到20204年达到26.65万亩。资金投入由2019年的1500元/亩逐步提高到2024年2750元/亩。
淮南市财政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总投资从2019年的814.5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4418.75万元。2024年市财政已配套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1482万元。”柏发哨说。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淮南市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精神和省农业农村厅部署,研究制定本市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细则等规定,明确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环节的工作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用好。该市建立健全建设单位、镇、村、农民监督员、专业监理、第三方检测机构“六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印发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规定,压实县级管护主体责任,明确乡镇、村及各类受益主体管护直接责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市级财政每年还专门安排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
三招齐发,稳固“耕”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着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我们加大田块整治力度,较好改变了淮河以南县区耕地零星化、碎片化现象,改善了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此外,通过土地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了耕地质量。”柏发哨表示。
据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测算,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亩均节水、节电25%和30%左右,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降低15%左右,节约人工25%左右;对田埂和田间道路沟渠优化布局,增加有效种植面积2%至6%;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比例较建设前提高了约30个百分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投资量也大,群众关注度高。
“从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批复、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资金拨付使用、设施管护,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柏发哨坦言,工程建设涉及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交通等多个专业,投资量大,点多面广,管理人员稍有松懈,便可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到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在门户网站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公开征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招标采购、工程设施管护、资金拨付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与此同时,该市采取“纪检+职能部门+专业机构”的方式,从全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4年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随机抽取14个项目,开展进度和工程质量督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群众诉求“回头看”,梳理2021年以来群众通过信访、市长热线、网络留言等反映的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28项,逐项妥善处理,确保群众满意。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组织专业力量下田块、到现场,把问题查清,逐一建立台账,层层压实责任,限期整改到位。加快建立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柏发哨表示。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