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温干燥的地区,瓜类白粉病菌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次年5~6月当气温在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
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所要求的湿度范围较大,即使相对湿度低至25%也能萌发,但如叶面上有水滴存在时,因分生孢子吸水后膨压过大,会引起孢子破裂,反而对萌发不利。分生孢子在10~3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而以20~25℃为适宜,超过30℃或低于-1℃,则难以萌发并且会失去生活力。据试验观察,分生孢子在26℃左右,能存活 9h;30℃以上或以下,很快失去生活力。露地栽培的瓜类作物,当田间湿度较大,温度在16~24℃时,白粉病很易流行;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情即受到抑制;病害发生一般在梅雨期和多雨潮湿的秋季。在温室、塑料大棚里容易造成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条件,也适于白粉病的发生,且常较露地黄瓜发病早而严重。
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栽培管理粗放,施肥、灌水不适,尤其偏施氮肥的地块,易造成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株间湿度大,利于白粉病发生;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此外,瓜类生育期不同,对白粉病的感病性有差异,如黄瓜幼嫩的植株或成长中的嫩叶,一般有较强的抗病力;而至生长中后期,抗病力则逐渐减弱。
(火爆农资招商网: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