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育苗已陆续在各地展开,今天主要是针对草莓的土传病害进行讲解,主要包括黄萎病、红中柱根腐病等。
一、红中柱根腐病
红中柱根腐病为性病害。常见于露地栽培,有急性萎蔫性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萎蔫性多在春、夏两季发生,特别是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调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枯死。慢性萎缩型在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该病喜酸性土壤,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草莓感病后全株枯萎,地上部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萎蔫至全株枯死。根的中柱呈红色和淡褐色是根腐病明显的特征。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传播。露地与大棚栽培的草莓在低温季节或低湿地里都易发生,因此在气候冷凉、土壤潮湿的条件下,此病成为草莓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见下图)
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表现症状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厘米长红褐色梭型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根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全株枯死(见下图)。
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土跟病苗传播,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行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成红色、腐烂。卵孢子在土中可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除侵染或在侵染。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地温6--10°是发病适温,所以本病是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清洁果园,及时田间前茬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土壤热力,深翻土壤,灌足水,但是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土壤墒情。
3、科学施肥,土壤肥料是草莓正常生长,优质高产之根本,因此肥料应掌握“多施有机肥、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搞好叶面肥”促使草莓健壮生长,同时应配合施入有机生物菌肥地力旺,从而激发草莓自身抗根腐病能力。
4、药剂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应以预防为主,定植前:青枯立克150倍液稀释进行蘸根。在育苗时、草莓开花前、幼果期、坐果期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1次。
5、高垄地膜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灌水,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
二、黄萎病
黄萎病为性病害,该病感染后,植株生长不良,外围老叶首先表现症状,叶缘和叶脉变褐色,新长出的幼叶失绿黄化,呈畸形、扭曲,根系变褐色腐烂,但中心柱不变色。该病菌为高温型,发病适温25-30℃,夏秋季高温季节病症严重、典型。在连作地块发病加重。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并可通过土壤、水等传播。
防治要点:该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和幼根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应避免在发病草莓园选留繁殖苗母株及避免连作。发现病株应尽早拔除,并妥善处理。对于连作的病发地必须在定植前进行土壤,可采用太阳能高温处理土壤。
控制方案:
使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有机硅同时进行灌根(1遍)和喷雾(2-3遍)。病情严重时可同时复配其它化学药剂;重点喷一下茎基部位。
备注:新棚区发现死棵,重点灌得病行和临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区因重茬严重,病原菌多,建议灌根2次。
三、革腐病
革腐病为性病害。主要危害草莓根及果实,露地及保护地中均易发生。当较多出现大雨过后立即天晴的天气时或者大水漫灌后,发病严重。在果实整个发育期都可能被侵染。未成熟果感病部位变褐色到黑褐色,成熟果感病部位淡紫色到紫色。肉质变粗糙,像腐烂的皮革,且有令人作呕的味道。发病适条件是饱和湿度、强光照、温度20-25℃,若温度在15℃以下和25℃以上发病率降低,低于10℃和高于30℃不发病。病菌随病果在土壤越冬。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或与雨水、灌溉水等间接接触均易感染。
防治要点:采用无病苗栽在无病田里一般不会发病。建立无病繁苗基地,实行统一供苗。整平土地,沟渠相通,防止积水。不宜连作,避免在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栽培。进行土壤。采用高垄覆膜栽培,及时病果。
控制方案同黄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