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又叫水稻云斑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世界各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50%。
症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上而下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为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的菌核。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于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该病喜 高温高湿,夏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1)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有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叫抗耐病品种。
(2)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増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抓住防治适期,可以使用宝丰万隆瘟曲立除——水稻专用剂。
瘟曲立除主要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矮缩病、纹枯病、百叶枯病、穗茎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