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主要危害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初期在块茎表面产生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块茎表面粗糙,质地木栓化。
依据病原菌种类的不同,成熟的薯块上常表现为凸起或凹陷的表面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薯块的品质降低。
同时,由于表皮组织被破坏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块茎腐烂。马铃薯疮痂病是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一旦上病,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给菜农们造成很大的损失。马铃薯疮痂重在预防,从开始下种起做好预防措施,关键时期提高用药浓度,不要等见症治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马铃薯疮痂病病因病源分析:
1、马铃薯疮痂病病源。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当年当季不会形成为害;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为害。马铃薯收获后,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病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根除。马铃薯疮痂病病菌有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往往沙壤土、沙质土危害重。
2、马铃薯种植田间土壤的酸碱度。马铃薯疮痂病病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的环境,而马铃薯适宜生长的ph值为5.5-7.0。因长年使用化肥追求高产,连作条件下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也使得有益菌群减少。
3、马铃薯品种改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易于被病菌侵染。
4、田间中微量元素失衡,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低下。
掌握了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和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抓住马铃薯生长的三个关键时期,在下种、现蕾期、花开三分之一时,分别使用制剂和生物菌剂,能够杀灭病菌,减少病菌入侵,增强抗病力。增厚马铃薯表皮,减少马铃薯在膨大过程中与土壤产生的摩擦,避免伤口的形成,降低发病率。根据中医医养结合的理论制定出相应防治方案。
1、喷施定植沟:
土壤杀死病原菌;修复种块创伤面,提高种块抗侵染能力;在药液所到处一定时期内形成保护区使植株免受侵染;营养复壮快速提苗增强株体。
2、花期普防(现蕾期、开花1/3时):
开花时马铃薯迅速进入幼果膨大期,表皮细嫩、膨大时易于擦伤,易被病菌侵染,侵染后易于快速繁殖形成病灶,进而形成疮痂面。
通过喷雾药液传导至根部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幼果形成保护,并修复幼果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重点防治:
对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作为重点防治区位,视情况采用提高浓度、增加用药次数或小区域穴灌等方法重点防治。
4、用案多样化:
制剂具有无药害、、不抑制生长的特点,这为用案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可以结合病害情况根据不同发病环境(温度、湿度),采用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剂量、不同的间隔期用药。
关注潍坊奥丰刘青,定时更新作物植保以及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