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枝叶凋萎病,又叫杨梅枝枯病,杨梅青枯病。其共同特点为:杨梅发病株大多没有毛细根,根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新长出的梢有的干枯死亡,归根结底为生长势迅速衰弱,根系老化。杨梅是浅根系作物,水涝、冻害、烈日暴晒等都会对杨梅的根系产生伤害,再加上杨梅是一种敏感性作物,如不上心管理,肯定会出现病害。杨梅凋萎病是一种生理性与侵染性混发的病害,树体落叶与自身营养状况树势不良有关,单靠化学药是治不住的,叶片该落还是落,因为树势弱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化学药还存在抗性不能连续使用的弊端,再加上多数种植户常年过量使用多效唑伤根,抑制树梢和根系生长,多效唑对土壤有益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微生物的减少,影响地力和养分的供给,导致树体衰弱,发病重。挖开上病杨梅的根系,发现基本上都存在土壤板结严重,缺乏腐殖质和有益菌的问题,导致土壤透气性差,植株长势弱,抗病能力差,让杨梅树走向万劫不复的道路。
杨梅枝枯病为什么这么难治?
1、杨梅根系为半肉质性的浅根系作物,抗逆性差,其种植区多梅雨天气,阴雨天多、雨量大,梅雨结束后又持续晴天、烈日高温,根系生长逆境较重,此时作物生长势较弱一旦染病进入不良状态,其生长势难以逆转。
2、病发时除侵染性病害外还伴随着根、叶功能受损,除枝叶凋萎外,往往还伴随着根系腐烂,导致树体吸收、传输能力减弱,养分、水分传输不上去,进一步弱化树势。如果不逆转其生长势,则持续恶性循环直至死树。
3、不恰当的用肥用药,杨梅生长期管理大多有轻肥少药且夏季用药的特征,导致见病治病为时已晚,夏季用药效果较差的问题。很多种植户年用几次药后,见有所好转,以为病情控制住了,就停止用药。第二年春季果树枝稍看似正常,但到了夏秋季逐渐显症,枝叶开始凋萎,发病枝稍增加,病情逐年加重,约2-4年树体干枯死亡。
为什么说杨梅凋萎病再急也要慢慢来呢?
杨梅枝枯病是系统性病害,不像一般的病,用药连续喷几次就能控制住。凋萎病发病后,年用几次药,感觉病情控制住了,第二年停药后,春季发病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长与结果,与正常枝梢无异,但到秋季又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发病枝梢增加、树势进一步变弱,病情逐年加重,如此反复2-4年后整株枯死,并伴随枝干韧皮部开裂,根系枯死。为什么年用药控制住了,第二年又复发而且更重呢?原因在于单纯的只是治标不治本。杨梅是浅根系作物,除枝叶受损、凋萎外,由于南方多梅雨天气、雨量大,梅雨期结束后又持续晴天、烈日高温,根系生长逆境较重,易造成根腐。作物一旦染病进入不良状态,生长势下降,喷几次剂很难逆转长势。另外,杨梅生长期管理大多有轻肥少药且夏季用药的特征,导致见病治病为时已晚,夏季用药效果较差的问题。
根据凋萎病症状表现以及杨梅的生长规律,结合中(草)药制剂具有医养结合的双重功效(既有药的成分,也有营养的成分),设计了一套防治病害的立体方案。
喷雾:使用靓果安15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机硅3000倍进行喷雾2-3次,叶片的正反两面都应喷到。通过喷雾,叶片直接吸收,杀灭叶片和向下传导时潜藏在韧皮部的病菌,减轻和杜绝叶部病害的发生;解决青苔上树问题,减少树皮养分损耗。
灌根:使用青枯立克200倍+地力旺200-3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3000倍灌根2次,重点在毛细根区和树茎基部,以灌透为目的,药液渗完后薄覆表土。通过灌根,直接杀灭根系及周围土壤中的病菌,还能利用中(草)药制剂的传导性杀灭潜藏在树体中的病菌;为树体补充营养、促进生根;中(草)药制剂结合生物菌剂地力旺能调节土壤环境,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根系吸收利用率。
刷干:使用溃腐灵原液刷干。有的树皮开始腐烂或者有伤口,用小刀刮一刮,用溃腐灵原液扩大范围涂抹,有两个好处,一是树皮发病部位不再往外扩展,二是树皮陆续往里包,开始长新皮。刷干刷的溃腐灵本身就是营养,缓解营养缺失,有的种植朋友觉得刷干比较费工,可以将溃腐灵用高浓度喷树干,促进树皮吸收,增加储备营养,帮助越冬。
不恰当的用药用肥,对根系伤害很大,不能见好就收,需要连续用药2-3年,中药制剂的非单一成分,使得在防病治病的同时,不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能长期持续使用,效果累加,对作物不伤害不抑制,还能补充养分,复壮作物,为此长期使用中药制剂,病害越来越少,长势越来越好,形成病害防治和作物生长的良性循环。关注潍坊奥丰刘青,提供病害技术服务。
杨梅枝枯病防治要点:
在杨梅窜条、放叶、放根等关键时期及时早防用药,可以增加树体养分、促进展叶、生根,“根养叶、叶养根”,提高作物的自营养能力,增强生长势;发病时高浓度用药,迅速控制病情,不能见好就收,需连续用药2-3年;立体化防治,采用灌根、涂干、喷雾多种方式用药,补充作物营养的同时杀死树体内潜藏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