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软腐病主要发生在猕猴桃果实收获后的后熟期,果实内部的果肉发生软腐,失去食用价值,是果实生长后期至贮运期时有发生的一种病害,细菌多从伤口侵入,果皮虫伤或采果时剪伤,以及果柄脱落处都是细菌侵入途径。病原进入果内即潜育繁殖,分泌果胶酶等溶解种籽周围的果胶质和果肉,醇发酵产生酸,造成果实软腐发臭。
1、猕猴桃软腐病症状
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其次是叶片、枝蔓。
果子发病主要发生在收获和贮运期,初期病斑为浅褐色,在病斑周围呈现黄绿色,病健交界处有暗绿色晕环带。病部果肉呈淡黄色,内部呈海绵状空洞,发病中后期病斑凹陷,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中央常出现锥形腐烂点。果皮不易破裂,但易与果肉分离。
常温下果实迅速变软,发病6天后果子全部腐烂。后期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并有组织液渗出,冰果逐渐失水后菌丝体颜色会加深,在果面形成黑色子实体。
另外,软腐病在叶片和枝蔓上也能感染。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初期为褐色半圆形病斑,后期逐渐向整个叶缘及叶片中心扩展。病斑褐色至深褐色,发病后期引起叶片焦枯或脱落。
枝蔓染病多发生在长势衰弱的枝蔓上,初期病斑呈浅紫褐色,水渍状,后转为深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迅速绕茎横向扩展,深达木质部,皮层组织大块坏死,引起枝蔓萎蔫干枯。后期病斑上产生很多黑色小点(病菌子座)。
2、猕猴桃软腐病发病规律
病原分布广,具有腐生性,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实体的形式在并残体或枝干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释放并借助风雨传播。对果实的侵染始于花期果幼果期,在果肉内潜伏侵染,一般在果实后熟期才会表现出症状。
叶片与枝蔓的侵染多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软腐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子囊孢子释放需要靠雨水,雨后1小时开始释放,雨后2小时可达高峰期。
冬季受冻,排水不良,挂果多树势弱,枝蔓瘦小、肥水不足的果园发病较重,枝条死亡多。
3、猕猴桃软腐病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消灭病菌载体,一定要扫除落叶落果,剪去病枝。
2、加强果园的管理,重施基肥,增强树势。
3、减少园地荫蔽,改善通风及光照条件,幼果期进行果实套袋。
4、在果实采收、运输中要避免果实碰伤,贮藏时期要稳定的低温贮藏,入库时严格检查,一定不能将带病的果子引进冷库。
化学防治可在春季萌芽前与其他病害一起防治,可喷施中草药制剂溃腐灵。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喷叶青+大蒜油+沃丰素,间隔10-15天喷一次。特别中后期要喷叶青+沃丰素,提高果实的抗逆能力。
如果各位果农不想一年的收成就此损失,那么就在平时种植果树中需要注意不同的细节问题,其实,在农业防治上,无论是什么病害,冬季一定要清园,减少病虫害的来年的侵染基数。另外就是要增强树势,因为病原菌比较喜欢挑弱的下手。同时,要尽量改善环境,使环境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