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前,棉花是新疆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而棉花枯黄萎病是威胁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且也是世界性的病害,凡棉花栽培区几乎都有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国内发生也十分普遍而严重。两病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进入50年代开始较大面积的扩展,现遍布全国各主要植棉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枯萎病在新疆莎车等县发现以后,经历40多年在新疆已经是普遍发生。
一、目前棉花枯黄萎病的情况
棉花枯黄萎病在新疆的情况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抗病性表现有差异。如内地不少抗病品种引到新疆不一定抗病;北疆表现抗病的品种引到南疆棉区不一定抗病;新陆中14号在3团表现抗黄,但到1团不抗;辽17在内地表现抗病,但到北疆不抗黄等。
2、发病明显提前,致病性明显增强。过去多7月初发病,近年6月上中旬就看到病株,7月上中旬成片死亡,8、9月份一片枯焦。致病性增强:03年只两块棉田属落叶型,现较多出现。北疆也已出现较多。近年不少耐病性较强品种相继变得感病与病菌的致病性变异有关,与品种混杂或退化也有关。已为棉花生产的严重限制因素。
3、一旦病重,3-5年轮作防病效果不明显。如145团4分场三连有一块枯萎重病田,1987年发现枯萎病重后,停种棉花7年,95年再种棉花,苗期死亡30%以上,8月份调查发病率85%以上,单产仅30公斤左右。又如150团有一块棉田发现枯萎病后,停种棉花3年,二年种玉米,一年种甜菜97年再种棉花,8月份调查,发病率在50%以上。水旱轮作也只能管3年:年基本无病,第二年发病很轻,第三年就开始严重发生。主要与常年连作和桔杆还田有关。
二、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致病机制
枯黄萎病菌导致棉花致萎的原因有二种解释:其一,导管堵塞学说,因病菌繁殖,特别是分泌的酶类降解了导管内壁的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堵塞了导管而引起导管堵塞而致萎;其二,致病毒素学说,该菌可产生致萎毒素镰刀菌酸和轮枝菌素,由于毒素的毒害作用引起致萎。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
1、棉花枯黄萎病的侵染循环
棉种带菌侵入后,菌体就在土壤中残留,近距离传播主要是耕地、灌水、秸秆粉碎还田、使用未腐熟的土杂肥等;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种籽,棉籽饼、棉籽壳。以初侵染为主,主要为苗期。
2、棉花枯黄萎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2.1枯萎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在棉花生长期,新疆枯萎病也有两个高峰,个高峰期,一般在5月25日至6月10日。8月中下旬后,温度转凉,病情回升,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2.2黄萎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在棉花生长期,内地有两个高峰(特别是南方),新疆只有一个明显的高峰。初发期早在6月上旬,高温期病害发展缓慢,7月下旬后进入盛发期,8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期。
3、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3.1枯萎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新疆棉花枯萎病发生和内地一样,其发病与气温关系密切。但比内地明显提前,发病适气温和气温都比内地偏低,分别为20℃和24℃左右。这主要与地膜植棉有关。一般个高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因年份间气候条件而定。30℃左右就发生“高温隐症”。若品种感病,苗期气候温暖,降水较多,则高峰期来临早,常引起苗期大量死苗。
3.2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肥料和用量的关系
单纯施氮、磷、钾都有促进发病的作用,尤其单纯施尿素更是发病率极高;平衡施肥有减轻发病的趋势,一般认为n、p、k比例适当且充足、配以中微量元素肥能明显减轻发病,若长期合理施肥,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基本不影响棉花的经济产量。
四、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防治
用第二生命进行前期预防,种植抗病品种、轮作等措施,长期科学合理平衡施肥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枯黄萎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由于高抗棉抗源缺乏,抗性遗传基础狭窄,抗病性表现区域性,品种的抗病性不过硬,故应在当地试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2、贯彻轮作和水旱轮作。
减轻重病田的发生轮作在内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但在新疆,特别在兵团垦区,和一般旱地作物短期轮作对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不大,而水旱轮作的防效虽没内地持久,但也比较明显。如3团和5团都进行过调查:年几乎无病,第二年少量发病,第三或第四年基本恢复原状。有水旱轮作条件的单位,可以贯彻执行。
3、贯彻科学的施肥观念,平衡、足量、及时的全营养元素施肥防止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