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福丰优11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36天左右。株高118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长势强健,叶片挺直。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后期落色好。耐肥,抗倒性强,适合机械化收割。亩有效穗17-20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达20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克左右。产量表现近几年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高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作一季中稻栽培,长江以北4月中下旬播种,长江以南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确保基本苗8-10万,一般田块株行距4x9寸为宜。3、肥水管理:需肥量大,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提早施分蘖肥。前期够苗轻烤田,中后期以湿为主,干湿交替,切忌后期断水过早。4、注意螟虫、稻曲病、纹枯病的防治。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新优752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990024选育单位:江西省杂交水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品种来源:新a/752。省级审定情况:1997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24.5天,株高95?00厘米,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茎部2个伸长节间粗短,耐肥抗倒,后期落色好。叶片前披后挺,受光姿态好,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27.7粒,稃尖无色,结实率80,千粒重31.5克。糙米率80.34,精米率73.66,整精米率53.09,粒长6.9毫米,长/宽2.7,垩白率73,垩白度7.7,透明度3级,直链淀粉含量17.4,胶稠度68毫米,蛋白质含量7.9。米质较好。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1996?997年参加籼型杂交晚稻三系早中熟组区试,1996年平均亩产463.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8.77,1997年续试平均亩产449.8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81,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1.5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6。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广。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播种期以6月15?7日为宜,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合理密植,攻足有效穗,施足基肥,及早追肥,重施壮籽肥,合理灌溉,注意不能断水过早,以收割前7天断水为宜。注意病虫害防治。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属中迟熟三系杂交晚稻。高产稳产,耐肥抗倒,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好。适宜在长江流域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籼种植。经审核,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丰优559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2 品种名称:丰优559 选育单位: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盐恢55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辑本段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高120.2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粒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2,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垩白度3.5,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编辑本段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05(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3.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3.25。编辑本段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每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5天左右;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每亩栽插1.8-2.0万穴,每穴1-2粒谷苗,亩基本苗7-8万;3、科学管水:栽后20天左右及时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5万,成穗16-18万,后期湿润养土,收获前5天断水,确保杆青籽黄;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的危害。编辑本段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