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你职业生涯的份工作?
编辑:刘帅 发布时间:2013/7/22 10:35:00 来源: 浏览次数:427
从份工作起控制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在35岁时达到理想的,期望的阶层。即便拿着同一所大学的文凭,因为的不同,因为份工作的不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的峰也有天壤之别。
电影《预测未来》里,尼古拉斯·凯奇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顺利躲开了赌场保安和警察的追捕。他长着苦哈哈的苦瓜脸,在影片中很少有快乐的笑容。其实,真有预测未来能力的人睡觉都能笑醒。比如预测中奖的彩票,或者赌球的输赢,全是生钱的道道。
现实中当然没有百发百中的预测术,但概率性的猜测还是很有准星。比如,做5,000人的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你需要什么条件?要是你毕业于物理系,你的份工作会是什么?《福布斯》杂志告诉我们美国的答案:1、你需要在工作9年内读一个MBA学位;2、22%的概率,你会在两年内变成软件工程师。发掘这些数据的那家美国公司还在继续刨数据,说不定以后真能制定出一份“当选美国”的人生计划。从份工作起控制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在35岁时达到理想的,期望的阶层。
不少人看名着简介,知道方鸿渐花几十块美金就买了个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殊不知方鸿渐同志也是正经读过课程的,《围城》说,“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转入文学系毕业”。言下之意,土木工程的智力要求,文科对智力要求很低,其中又以文学次。所以,方鸿渐断不敢买个钱学森先生的“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回来献宝。这是关于学校课程对智力要求的经典记录。放到今天也有相当的道理。2003年开始,大学开始扩招运动,首当其冲的是文科,其次是管理、商科之类的,扩招幅度较小的是理工科。
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文科老师很像个体户,成本就是打理口舌,所以带一个人和带一群人是一回事情,有利于扩招。而理工科老师像公司老板,项目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协调才能运作起来,比如实验、数据论证等,干一笔活儿多一份烦恼,只能慢慢的扩招。我就有体验,采访文科老师,往往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好为人师表,口舌阔得没有边际;而理工科老师则不善言辞居多,唯恐某个词表达意思不对,被人证明是错的,口舌抠门得像个小脚太太。
扩招的例子放在本章的前面表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便拿着同一所大学的文凭,因为的不同,因为份工作的不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的峰也有天壤之别。社会新人可以从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经验,比如同一所大学,理工科的老师和文科类的老师,在收入结构上就明显不同。前者可能承担不少科研项目,外加自己创办的公司,教授变老板的不在少数。如果是医学院的教授级医生更不得了,每年光是四处游诊就能挣多少倍大学的死工资。而文科老师出没场所离不开各种讲座、补习班,外加写几本书。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就是典型。英语、法律等实用性倒还不错,真要是中文系的教授,鲜少能成名成家。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文科生的睡眠时间普遍多过理工科学生。小时多睡觉,老时没钞票。世界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