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麦18号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1990年以豫麦13号为母本,鲁麦1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后代连续选择而成的半冬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1999年7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0年11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2年7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特征特性: 半冬性,抗寒性好。幼苗茁壮,分蘖力强,成穗较多。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剑叶挺,株高85cm,抗倒性好,全生育期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结实性好。成产三因素协调,一般亩成穗40~45万,每穗35~40粒,千粒重40~44g。中早熟。高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和叶枯病,感赤霉病,锈病。经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鉴定,淮麦18号耐湿性较好,在白皮品种中抗穗发芽性较好,属中抗类型。
二、产量表现: 1997—1998年黄淮大区区试四省19点汇总,17点增产,平均亩产365.4 kg,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10.61%,居所有参试品种第2位。同年江苏省区试,8点汇总点点增产,平均亩产358.5 kg,比对照陕229增产18.3%,居11个参试品种之首,比参试的其它10个品种均显著增产,推荐提前参加1998-1999年度江苏省生产试验。1998—1999年包揽国家区试、省区试、省生产试验及省高产攻关竞赛四项。黄淮大区区试四省15点汇总点点增产,平均亩产482.3 kg,比对照豫麦21增产16.,居所有参试品种位;江苏省区试8点汇总,6点,平均亩产488.6 kg,比对照陕229增产12.54%,居所有参试品种首位;江苏省生产试验,5个试点,均居,平均亩产460.04 kg,比对照陕229增产11.04%;江苏丰县梁寨镇高产攻关田2.35亩淮麦18,实测单产达663.6 kg,创江苏省单产纪录。1999—2000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3公斤,比对照豫麦21增产6.17%,居第二位。同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达534.18公斤,居位。
三、品质: 淮麦18号白皮,半角质,经南京经济学院测定,蛋白质含量13.3%,湿面筋含量28.0%,沉降值34ml,面团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9.5分钟,断裂时间10.5min,粉质测验综合评价值54分,优于当前淮北大面积种植品种。2000年江苏省种子站抽检结果显示,淮麦18号达优质水饺面条专用小麦标准。
四、栽培要点: 1.适种范围:适宜黄淮南片中、高肥力早、中茬口种植。苏北、皖北、豫中、豫北等地均可种植。 2.播期:播期幅度宽,10月初至10月中旬播种均可,适播期10月5日—15日。 3.密度:基本苗12—15万/亩。条播12—16斤/亩,撒播18—22斤/亩,粘壤土及肥量少的情况下,播量适当略增。 4.施肥量:淮麦18较耐肥。基肥:亩施尿素50—60斤(折碳铵120—140斤),过磷酸钙100斤,钾肥(氯化钾或硫酸钾)20斤。拔节孕穗肥亩施尿素20斤(折碳铵50斤),穗期喷施叶面肥。 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田间排水防渍害。拔节后,用粉锈宁防治锈病一次,抽穗至扬花期遇雨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两次。